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凯发app官方网站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画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兵团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4年03月12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史进

初春时节,阳光明媚,暖意融融。

3月11日,在一师阿拉尔市塔里木河流域湿地公园,一只只天鹅时而在水面上逡巡,时而扇动翅膀振翅欲飞,时而伸长脖颈在水中觅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

多年来,兵团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切实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强化国土绿化、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兵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植树造林 筑起生态屏障

如今,每到盛夏,站在位于一师十一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公益林瞭望塔上,向南望,是一望无垠的大沙漠,荒凉寂寥。向北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生机盎然。十一团是这片绿洲的中心所在。

曾经,在无数个日子里,遮天蔽日的狂沙企图吞噬这片绿洲。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起风后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早上一觉醒来,被子上、脸上全是沙子。”十一团赵世廉老人这样描述过去的情景。

为保护家园和良田免受风沙侵害,多年来,十一团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加强天然荒漠林封育管护,大力营造人工防护林,由团场外围向内部依次建造荒漠林、防风固沙基干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居住区绿化林,构筑起五级治沙防沙网络,形成了“外围固沙、中间护田、城镇美化”的生态格局。截至目前,该团森林面积达到23.5万亩,林网化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由建团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33.8%,将绿洲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延伸了整整20公里。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十一团与沙漠的抗争史是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肩负生态卫士职责、植绿爱绿护绿的缩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兵团的生动实践。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兵团有100多个团场位于沙漠戈壁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兵团始终把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手段,每年广泛动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积极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封育管护,规模化营造人工防护林,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实现量质齐增。

二师铁门关市的14个团场,散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从成立之初,二师铁门关市便将构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二师铁门关市沙区植被覆盖面积持续扩大。与1990年以前相比,二师铁门关市人工林面积净增44.02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长9.17%,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农区内部和绿洲边缘的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从2021年起,十三师新星市按照造林绿化三年行动方案,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实施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工作,在主城区、各团场共栽种树苗600万株,完成造林绿化3万多亩,为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之城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生态,呵护赖以生存的绿洲,已成为镌刻在兵团人骨子里的绿色基因。

绿色引领 激活发展新动能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兵团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引。

这几日,在九师一七〇团六连新疆金圣果农业专业合作社,职工魏小佩每天都会准时进行网络直播,向全国各地“粉丝”推介团场生产的各类沙棘产品。魏小佩告诉记者:“近几年,沙棘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不仅能增加产品销量,拓宽种植户的增收渠道,而且还能帮团场打响沙棘品牌的知名度。”

一七〇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一年四季干旱少雨,风沙大,环境恶劣。2000年,为改善生态环境,一七〇团在持续实施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的同时,大力发展沙棘产业。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七〇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大果沙棘人工连片种植区,茂密的沙棘林在有效遏制风沙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同时,实现了沙棘种植规模化、沙棘产品多样化、沙棘产业集群化。

目前,一七〇团沙棘林种植面积达5.2万余亩,产值超过1亿元,团场区域局部降雨量由过去每年不足40毫米上升到246毫米以上,空气湿度也从46%提高到58%。5万多亩沙棘林,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立足实际,着力构建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

三师五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地资源禀赋差。该团将耐碱耐旱的油莎豆确立为优势产业,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五十四团已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油莎豆种植示范基地,把小豆子做成了大产业。

六师红旗农场依托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着力培育壮大以生态观光、沙漠体验、军垦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和相关配套服务水平,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进一步激发旅游经济活力,使昔日漫天风沙变为如今的一道风景线。

被誉为“塞外粮仓”的四师七十一团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以配套产业聚集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巩乃斯河沿岸生态廊道为基础,打造了“兵团绿农”“双新佳牧”等一批优质品牌,逐步兴起生态酿酒、有机玉米、羊肚菌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产业、农业与职工群众的共富双赢。2022年,该团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兵团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共享共治 释放生态红利

晴空高远,春色宜人。3月10日,在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栈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6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生态“疮疤”。全长190公里的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部,奔涌而来的冰雪融水滋润着乌昌大地,哺育着两岸各族群众。过去,这里因缺乏有效治理,河岸垃圾遍地、野草丛生,被群众称之为“头疼河”。

2019年,十二师启动头屯河兵地融合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携手开展头屯河综合治理,加快河流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累计投资12.5亿元打造头屯河谷森林公园,完成26.5公里河段的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推动头屯河两岸生态建设,形成了新的城市绿肺。

如今,“一方园,百步景,千亩画廊,万顷碧林”的头屯河谷森林公园已成为乌昌两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依托治理成果,十二师还以农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以“农业 旅游”“观光 采摘”为主的乡村旅游,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兵团主动融入新疆发展大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自治区共同完善机制、协同发力,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守护新疆生态环境安全。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硬仗,兵地联手开展重点区域同防同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制定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完善重污染天气响应措施,兵团5个师市和自治区9个市县协同推进区域环境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迈向新征程,兵团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让绿水青山成为兵地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