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凯发app官方网站

新时代的“坎儿井”润泽荒漠变绿洲

发布时间:23年09月20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李志伟 赵珺 刘美惠子 冯波

9月8日,二师三十七团3.5万亩土地治理专班负责人张克(中)帮助种植户修理滴灌管道阀门。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柏成 杨倩 摄

9月5日早晨,“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沿着乌若高速公路驱车南行,前往二师三十七团。三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是二师较偏远的团场之一。

行驶途中,突遇大风沙尘天气,沙尘来势汹汹,不一会儿,车窗外已经看不见蓝天白云,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黄沙。打开车门,热风夹杂着沙粒扑面而来,记者虽然戴了口罩,但是口鼻里仍然灌入不少细小沙粒。到达三十七团已经是下午,风沙明显减弱,天空仍有轻度浮尘。

“你们今天遇到的风沙不算大。以前,团场8级以上大风天气一年最多的时候有37天,每到冬春时节,狂风裹挟着黄沙,人根本出不了门。”三十七团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铁军对记者说。

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准备,9月6日一大早,记者一行便驱车前往三十七团西南边的土地治理改良项目区。抵达目的地,一大片平整开阔的田地映入眼帘,举目望去,远方是绵延不断的沙海。

在项目区6-4号井房前,记者见到了三十七团3.5万亩土地治理专班负责人张克。在确认水压正常后,他熟练地拧开水阀,源源不断的水通过管道流入滴灌带,精准地滴在田边防风林带里胡杨树的根部。

“这一片胡杨树是今年春季新植的,得及时浇水才能保证土壤湿度,让它们健康成长。过一年,这些树就可以为农田抵挡风沙了。”张克望着路边的一棵棵吐出嫩叶的胡杨树,满眼欣慰。

张克今年刚满30岁,在三十七团工作整3年。他告诉记者,团场地处沙漠边缘,以前因渠道渗漏、风沙淤堵等原因,灌溉引水一直是个难题,有时在农田集中用水阶段还会出现排队等水的情况。

2019年,该团启动了总投资15.42亿元的工程项目——三十七团骨干水利工程。2022年4月,水利工程调节沉沙池投入使用,打破了团场水资源匮乏制约农业发展的困局。

张克说,如今,团场的灌溉和生态用水全部由地埋管网输送,地埋管网就像坎儿井一样,蒸发和渗漏损耗很小,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坎儿井,是在荒漠地带的一种灌溉系统工程,有“地下运河”之称,建造过程中通过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等结构,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来冰雪融水灌溉农田。如今的坎儿井,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符号,并在新时代的水利建设中延续着生机和活力。

离开三十七团土地治理改良项目区,记者一行来到该团骨干水利工程的调节沉沙池边。只见一泓清澈的碧水,在微风下泛着细波。该调节沉沙池坝线长5.7公里,总库容为2305万立方米。

“车尔臣河水通过引水渠注入骨干水利工程的沉沙池中,大量的泥沙经过沉沙池沉淀、过滤后,通过沉沙池自压系统,再输送至团场万亩农田。”二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且若灌区水库管理服务站副站长张华征说。

张华征告诉记者,参考坎儿井的设计理念,该工程全线使用10.07公里长的地下暗渠和14.9公里长的地埋涂塑钢管,各骨干地下引水管道与高标准农田里的滴灌管道相连,形成新时代的“坎儿井”。同时,在输配水骨干管网中安装了超声波流量计、水表等装置,通过对灌溉水的准确计量,实现定量灌溉,每年预计节约用水630万立方米。沉沙池采用自压灌溉,每年节约用电约150万千瓦时。

如今,清冽的车尔臣河水经过地下暗渠,沿着新时代的“坎儿井”流淌而出,滋润着三十七团的大片农田和生态林,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团场的林草地面积现在已经达到4.6万亩,森林覆盖率比2013年增长3倍多,风沙浮尘天气减少了60%,农作物受灾面积也逐年减少,职工群众的心更踏实了。”三十七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左建龙说。

网站地图